
2025年2月22日,河南平顶山焦村镇因一则涉农补贴公示引发全网哗然——当地政府官网公开的6000多名农民个人信息竟包含完整身份证号、手机号等敏感数据,网友直呼“触目惊心”!官方回应称“工作失误未脱敏”,已删除信息。这场基层政务“翻车”事件,暴露数字时代隐私保护与信息公开的深层矛盾。
---
事件直击:补贴名单成“隐私炸弹”
1. 网友曝光:农民信息“裸奔”两年
根据网友发布的视频,焦村镇2024年农民实际种植一次性补贴公示表中,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一览无余。部分农户称此前完全不知情,担忧被用于诈骗或盗用身份。
2. 官方回应:技术审核形同虚设
焦村镇政府承认,工作人员未对敏感信息进行打码处理,仅作简单删除后未二次核验即上传。目前涉事网页已撤下,但数据是否遭截留、泄露范围多大仍未说明。
---
背后漏洞:基层政务三大“失守”
(对比其他地区规范案例)
1. 流程缺失:未建立“公示前脱敏-审核-备案”标准化流程,与安徽谯城区等地的双人核验制度形成鲜明对比。
2. 技术滞后:仍采用原始表格直接上传,未使用政务平台加密系统,反观瀍河区2023年整改时已引入隐私自动识别技术。
3. 法律盲区:涉事人员未意识到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五十一条规定“公示敏感信息需匿名化处理”,存在主观过失。
---
全网追问:信息泄露的“次生灾害”
- 诈骗风险:身份证号+手机号可精准实施“补贴到账”“社保异常”类诈骗,黑龙江五大连池市曾有类似事件致农民损失数万元。
- 信息倒卖:暗网中完整个人信息售价高达200元/条,6000人数据黑市价值超百万。
- 信任崩塌:村民担忧“村干部是否借机套取补贴”,广东揭阳曾曝出村干部盗用200人身份骗补50万。
---
专家锐评:数字政务不能“带病裸奔”
中国政法大学公共管理教授指出:“此事折射基层治理两大顽疾——技术赋能‘表面化’、法律意识‘空心化’。建议建立‘省级统一公示模板+AI脱敏工具包’,将隐私保护纳入官员考核红线。”
---
结语
当6000份隐私信息在政府官网“裸奔”时,伤害的不仅是农民权益,更是数字政府的公信力。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的平衡,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平顶山镇公示涉农补贴泄露6000农民身份证号!》
发表评论